您现在的位置: 抚州农商互联网 >> 农业新闻 >> 综合资讯 >> 文章正文
“三农”问题 牵一发可动全身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29

三农问题 牵一发可动全身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我国经济面临诸多两难问题。譬如:收紧银根企业受不了,不收紧银根通胀受不了;出口太多输入性通胀受不了,出口太少企业受不了;人民币不升值美国受不了,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受不了;减少美国国债外汇储备会贬值,增加美国国债更加不安全;不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农民和农民工收入太低,内需严重不足,只能靠出口、房地产投机、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长期这样国家经济很危险。若是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农民收入和农民工工资大幅增长,出口型企业受不了,也怕引发更严重的通胀和失业;美国和欧洲有了经济危机,不救?中国出口积累下的庞大美元、欧元资产受损。如果救美国和欧洲,中国会被美国和欧洲绑架得越死,套得越牢……

  而通观上述所有的两难经济问题,其实都或多或少与内需不足有关,所以政府和舆论多年都高度重视扩大内需。但由于农民和农民工收入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所以,政府主导的扩大内需,很大程度上,异化为政府投资和城镇居民、农民工、大学生房奴化。这其实是饮鸩止渴的办法,不仅解决不了内需不足的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制造新的内需不足

  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经济上每一次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都是因为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恢复而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局面。正如温铁军先生所言:历经多次危机而不倒的中国经验之核心,就是二元结构体制下的农村,还有内部化处理外部性代价的机制。1950年化解民国遗留的高通胀危机靠的是恢复农村经济——土改增强农民创造性;1960年化解大跃进危机靠的是恢复农村经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增强农民创造性;1980年中国又因连续过多引进外资造成危机的对应解决,靠的还是恢复小农经济。

  中国过去是一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内需不足实际是三农问题的结果。三农问题越严重,经济面临的两难问题也会越多!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多数两难问题,不着手恢复农民自主性和创造性,加息还是降息、收紧还是放松流动性、减税还是加税、财政政策是积极还是稳健等等,都难以立竿见影。

  解决三农问题与国家经济解困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经验!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国家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党中央、中央政府多次强调三农重中之重,这是完全正确的判断,当下之关键是要让各级政府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

  新中国60多年历次恢复农村经济化解输入性经济危机,基本上都是以地权归农、平均地权扩大农民经营自主权来实现的。这次也不例外。一方面,必须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到少数人手上;另一方面,必须防止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将农民边缘化,必须将小农组织起来主导农业产业化,由农民分享农业产业各个环节(包括农村金融)的全部收益。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关于我们 - 申请链接 - 免费发布 - 农联黄页 - 农联商城 - 农联俱乐部 - 版权申明 - 站长信箱 - 网站登陆 -
    电 话: 0794-8246659 地 址:江西省抚州市贸易广场西街113-115号    技术支持QQ:103574107 手机:13507048180
    法律声明:本站只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交易者自行分辨真假,如有损失,本站概不负责。 法律顾问:农联律师团
    Copyright © 2012 中国农业联盟网 (www.农联.com) Powered By Dgenc.com

     

    网络110
    报警服务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